第214章他的时代
他希望不仅是自己,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注意到中医,而不是第一时间就予以否认。
二人走过一个又一个培育者药草的大棚,也是不由聊到了李时珍,以及他的《本草纲目》。
对此,孙瑞教授也是笑着说道。
“其实,年轻的时候,我读《本草纲目》,也是感觉了其中有些记载颇为荒诞。”
“不过后来,系统学习了中医之后,我才恍然醒悟,古代中医的发展就如同神农尝百草一般,是需要无数的经验累计的,李时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思路供人参考,并非标准答案。”
“并且,李时珍写这本书用了三十年,修订十年,一共四十年。他自己也知道因为时代和个人局限,会存在一些谬误,所以鼓励后人,天下医书,天下人共修之。”
天下医书,天下人共修之!
如此良言,当真是让人不禁谓之感叹。
一旁的高阳听此,也是悠悠说道。
“承前人之精华,去其糟粕,躬亲实践,砥砺无畏,此等精神,真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们佩服和学习。”
......
与此同时。
网络上,此时因为高阳下一次即将对话李时珍,也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。
尤其是中医的话题,更是霸占了热搜榜。
其中,即有人讨论着中医的废与立,也有人更关心中医的传承,还有人则是研究着《本草纲目》这本书的得与失。
“哎,总是听人说中西医结合,我只想说,西医治标,中医治本,中西结合,治成标本!!!”
“确实,各有所长,各有所短,天生就不是一家,何必强行凑到一起,反而是落入下成。”
“其实,经常有人说,中医什么见效慢,都快成疗养身体的代名词了。我只想说,在某些领域,只要选对了药方和手段,中医比西医更快上十倍百倍!”
“这个必须的啊,就像我曾经遇到的一位正骨的老中医,那家伙叫一个神,别人几十年的老毛病,他轻轻一掰一拧,就治好了可能需要动大手术,花上不知道多少万去上钢板钢针疑难杂症。结果才收几百块钱。”
“可惜啊,中医自古以来,成系统的典籍很少,往往都是师徒一脉相传,一旦没了传人,珍贵的药房和医术就彻底失传。”
“说到这个,想想就生气,泡菜国抄袭咱们的医学典籍竟然还申遗成功了,并且脚盆埚还叫嚣着十年后,让我们向他们学习中医,正是文化的强盗!”
“没办法啊,中医需要几十年学习实践沉淀,如果悟性不够可能到老你都没学成,西医不同,有可能学个十几年你就主任副主任,所以谁愿意去花上一辈子学一个看不到曙光的中医!因此中医慢慢就失传没落了,加上骗子多,药材也不行了……”
天上明灯落下,地上的街灯亮起。
夜幕降临,高阳也走出金陵中医院的大门,结束了这次特殊的拜访,踏上归程。
与孙瑞教授交流让他更为全面的了解到中医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,真的是让他感触良多,或许整个华夏文化中,中医面临的抉择,也是整个汉文化需要面对的考验缩影。
中医的命运,或许不在于它悠久的历史。
也在不在于它辉煌的文化,同样不在于它曾经为华夏之人的繁衍做出做出过多少贡献。
而在于疗效,在于创造疗效的医者。
或许只有那一位位在病魔肆虐的年代里,勇敢逆行者们,才能创造属于中医的新辉煌。
此时,他正快步走入机场之内,耳边却是传来一阵令人毛骨悚然,却又不由提起精神的警报声。
嗡一一一一
长长曲调中似乎蕴藏着成千上万让的哭声,惨叫声,悲鸣声……
这一刻,周围不少人都停下来了脚步,同时下意识的看向天空。
这时候,高阳也不禁记起。
今天是十二月十三号,对于金陵,对于华夏,这注定是一个沉重的日子。
或许,今晚的金陵应该会很堵吧,毕竟有三十万人,要回家。
游子当归,魂兮归来。
游子当归,游魂亦当归。
此时。
在告别了金陵城后,高阳已然对中医药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他会选择李时珍作为第十四位对话的先贤,自然也是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。
李时珍,作为古之先贤,更是有着药圣之称。
虽不是中医理论的开创者。
但作为继任者,作为开拓者,李时珍无疑已经做到了极致。
他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,放弃了帝王家的礼遇,一生只为坚持一件事业,即便将他比作尝百草的神农,也无可厚非。
凭着“心如磐石硬,身似逆“一九零”流船”的意志。
李时珍走访四方,尝百药,耗时近三十年,才完成了《本草纲目》这部190余万字的巨著鸿篇。
要知道。
当时的190余万字,和今朝不同。
今时今日,凭借手机、键盘,任何人都可以打出190余万字。
可在明朝。
这190万字,却字字都是血泪,字字都代表了足下的艰辛。
可惜。
他至死都没能见到《本草纲目》的出版,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。
人生总是要有遗憾。
历史上,任何伟大而崇高的事业,都是伴随着遗憾而产生的。
若是尽善尽美的结局,也不会被称之为伟业。
《悟空传》中曾有这么一句。
“这个天地,我来过,我奋战过,我深爱过,我不在乎结局。”
正如李时珍毕生所坚定的信念。
人生的意义,不在于你得到了多少,而是你给这方天地留下了什么。
李时珍留下的,是《本草纲目》,是他的道,是他的坚持,是他的信念,是他的坚定不移的品质。
也许。
在如今看来。
这部《本草纲目》已经漏洞百出。
甚至。
曾有学过中医药学理论的学生,说过这样一句话。
“《本草纲目》中,充斥着愚昧和无知,如果作为名著可以读一读,但作为药学理论,我劝大家还是放弃。”
这番话一出。
立刻引来了无数人的争论。
有人称其说的没错,《本草纲目》中,关于中医、药材的理论,三分一的篇幅都稍有偏颇,甚至其中还夹杂了一些民间偏方,甚至是臆想的奇闻异事。
来形容。
它是一代名医的呕心之作。
但。
作为一个人,自然不可能尝遍天下草药。
李时珍自然也只是一个人,一个寻访四方,造福众生的医者。
他可以尝药,可以运用医理治病,自然也可以将这一生所走访名山大川足迹的故事,留在书籍中。
现在,再以当下人的视角来看。
《本草纲目》所带来的名族荣誉价值,它本身所蕴含的道理,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在中医药学上的价值。
如此争论,高阳只会哑然失笑。
人无完人。
更何况,是明朝时,那个年过半百,头发花白的行医老者?
作为中医的代表人物,他的象征意义,并不比任何帝王差。
作为第十四位出场的主角,高阳更是为李时珍晚年的境遇而感到惋惜………
明武宗正德十三年。
李时珍出生在湖十北蕲春县。
传说。
那一日,李父正在雨湖打渔,心想可以多打几尾鱼,好给怀孕的妻子补补身体,可结果却打上来一块大石头。
李父看着眼前的大石头,止不住的叹气,觉得自己被它捉弄。
可石头却突然开口说话。
“石头石头大石头,前来贺喜不用愁,先生娘子快落月,不知先生有何求?”
原来。
这石头正是雨湖神,李父闻言急忙回家,正看见孩子呱呱坠地,于是便给他起名:李石珍,后改名叫李时珍。
李家乃是杏林传家,李时珍的祖父,便是蕲春县的郎中,而他的父亲更入过太医院,做过吏目。
但到了李时珍这一辈,李父却不想让他学医。
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。”
李父看惯了官场的捧高踩低,明白了朝堂之上的官阶等级。
医学,始终算是杂学,登不得大雅之堂。
想要出人头地,还是得靠5.2四书五经。
李时珍很听话,从小他便只读圣贤书,四书五经更是倒背如流,14岁时便已经高中秀才。
然而。
十七岁那年,他赶赴武昌参加乡试,不第,而后两次也相继落榜。
李时珍虽未气馁,可却染上了一种极为难以医治的肺病,几经波折才保住了一条命。
大病初愈的他,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。
他找到了父亲,说:“我不考了,我想学医!
李父本想再劝一下,可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身体,和坚毅的目光,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意。
新书推荐
- 甜婚蜜爱:老公太过分 yeninglei | 连载
- 盛世婚宠:心尖宝贝,休想逃! 愤怒的莲藕 | 连载
- 契约萌妻:帝少的心尖宠 水银灯的惠 | 完本
- 快穿之女主成迷 爱吃兔子的糖 | 完本
- 乡村风流小厨师 我就随性 | 连载
- 快穿之陪直男癌霸总演戏的每一天 渔茶 | 完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