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3章本草纲木

白白胖胖 2164字 2022-02-08 19:22:22


是夜。

书房中,灯火方明。

此时,高阳翻阅着《本草纲目》,看着那一幅幅手绘的草木,以及详细的注解,虽然其中有些显然言过其词,更像是道听途说住。

不过,瑕不掩瑜,作为草木学的集大成者,依旧是一部伟大的典籍。

无论后人如何评说,也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,亦不能化神奇为腐朽。

只是没想到,这么快,就要再一次回到大明。

那时应该是那位二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帝在位的时期,可以说这样当皇帝着实奇葩。

同时,据说李时珍与大明第一清流海瑞是故交,。

或许,还可以见到那位大明第一首辅张居正,与之对立的第一贪官严嵩阁老.....

许多人,许多事不知不觉间就交织在了一起。

是非曲折,恐怕只有天知道。

一花一世界,一草一纲目,或许,只有那些花草树木,曾经见过。

翌日。

阳光微亮,高阳便踏上了前往金陵的航班。

因为这一次需要对话李时珍,自己总要了解一些国内中医的现状。

毕竟一个什么都不懂得门外汉过去见千年之医药大师,总不能去聊些家长里短,显然只有了解中医,才能更好的理解李时珍这个人物。

而林台长听说此事,便给他引荐了一位资历很老的中医院-士,孙瑞教授。

对方听说他的来意,也是欣然同意,才有了这一场前往金陵中医院的拜访。

飞机上,高阳看着机窗外的炫目高空,莫名有种抽离现实的感觉。

昨夜查阅的一些关于李时珍的典籍上,记载着他晚年撰写完《本草纲目》之后。

他拿着这一本整整历经了近三十年的春秋岁月,三易其稿,终于完成的草木经典之作,四处奔波联系着出版事宜。

只可惜,愿意为他出880版的人,没有充足的钱财,而有钱的出版商,却不怎么愿意出版这样一本药草典籍。

毕竟,在当时的大明,小说才是主流。

为此,李时珍也曾在朋友王世贞的建议下,来到金陵寻找刻印书商。

终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最终在金陵富商胡应龙的慷慨解囊下,开始了《本草纲目》的单刻版的出版。

然而遗憾的是,等到这部呕心沥血的巨著印行之时,李时珍已然病故,没有看到《本草纲目》真正问世……

或许,这一次,穿越数百年去拜访李时珍,选择一部现代版的《本草纲目》,也许便是最合适的礼物。

纷飞的思绪中,耳边也是再次响起了飞机语音播报。

“女士们,先生们,飞机正在下降。请您回原位坐好,系好安全带,将座椅靠背调整到正常位置……”

历史悠久的金陵城,到了。

......

正值寒冬腊月,金陵中医院内也是有些萧瑟,不过环境倒是宁静优美,处处可见不知名的草木植被,想来不少都是教授们种植的各种药草。

远远见到孙瑞教授的刹那,高阳也是感觉对方要比照片上年轻许多,尽管已经年过半百,却是鹤发童颜,给人一种如松柏般的硬朗之感。

“孙教授,你好,久仰”

高阳主动打着招呼,语气中满是尊敬。

对此,孙瑞教授的脸上见到这个如清风拂面,不骄不躁的年轻人,目光中也是浮现出赞许之色。

他点了点头,随即说道。

“高阳啊,以前总是从电视上看到,总算是见到真人喽。”

二人寒暄一番,也是朝着苏教授中医院深处走去。

一路上,孙瑞向高阳介绍了如今中医的最新发展,并且展示了如今关于药草的培养种植研究的进展。

药草种植实验的大棚里,高阳看着面前种植的草药,目光之中,不由想起了网上一句非常有名的感叹,不由对着孙瑞教授问道。

“孙教授,我曾在网上见到这样一句话,说是中医将亡于中药,不知除了危言耸听之外,是否也透露着如今中医面临的困境。”

闻言,孙瑞教授的目光微动,脸上深刻额皱纹里涌现出一抹无奈之感。

他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伸手从泥土中拔出来一段根茎状的草药来,整体呈现黄褐色,散发着淡淡的独特香气。

此时,孙瑞教授拿着根茎草药,对着高阳介绍道。

“你或许不认识,但应该也听说过这种药材,它叫当归,也有人叫它干归。”

“其实在中医的药草使用中,就像我们吃黄瓜,头尾两端味道不一样,当归各个部位的药效不同。当归头止血,当归身补血,当归尾破血,都不能乱用。”

“以前用当归,都要分清部位,一钱一钱算得很仔细。现在去配药,药房的人跟我说,当归都长得很大,给你一整根,都啃光也不会出事情,当然,也没什么疗效,跟吃萝卜差不多。”

说到这里,他的不禁叹息道。

“哎,中医并非落寞于中药,而是困于传承与创新。”

“其实,是是非非总是中医已经落寞,恐怕如果我打着老中医的名号出去行医治病,八成是要被现在的年轻人打上庸医骗子的帽子啊。”

听此,高阳也是感受到了对方语气中的那份悲伤。

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之下,尤其是西医的巨大冲击,中医这项传承了数千年的学问,似乎也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。

有时候,也不禁感觉西医就像是年轻人,血气方刚,极具创造性,而中医则像是老者,返璞归真,蕴藏着古老的智慧。

想到这里,他也是对着情绪有些低落的孙瑞教授说道。

“中医其实就是华夏之人在医学领域的哲学,我们更崇尚的是人与自然的互补,寻找一种平衡。”

“不同于西医日常的动刀开膛,有时我们或许只需要一个汉方便可解决,这种独特魅力终究是会被人们所接受。”

当归复当归,华夏医学,永远不会落寞。

听闻高阳此言,孙瑞教授的眼中也是也是闪过一丝动容。

他没有想到,一位完全不懂中医的年轻人,竟然会对中医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,不由心生赞叹。

“是啊,中医是华夏之人,对于医学的独特理解,从《黄帝内经》开始,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,推陈出新,我不相信不如西医。”

“中医的路绝对不是全盘西化,那就像是洋务运动一般,照猫画虎终究是失败,还是要找自己的研究方法。~”

说道这里,孙瑞教授的目光又再次燃起-了火焰。

那是一种传承之火,一一种期望之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