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天生的劳碌命
京城,李府中,李昶正在和于洋手谈,一个四平八稳,一个抓耳挠腮。
所谓观棋如观人,于洋世家公子,棋术并不差,只是性子不若李昶沉稳,棋风偏招居多,急于眼下得失,因此常是开盘局势大好,然后后边就被李昶不停蚕食,最后露出破绽,被屠大龙。
下到一大半,再次被李昶屠掉一条大龙后,于洋满脸烦躁的把那颗黑子扔到棋盘上,弃子投降了。
深宫闹鬼一事明里终究算是尘埃落定,几个关键人物相继死亡,除却紫阳道长以妖言惑众之罪处斩,玄英观受及牵连,其余明里暗里的人都算是逃过一劫,王长庚和那两位大人也被皇帝无罪开释,皇帝一手雷霆镇宵小,一手慈悲买人心,事情总归是按了下去。
即使有很多觉人得刘妃死的蹊跷,也都藏在了肚子里,没有人愿意在这个当口捋虎须。
朝廷表面上风平浪静,但底下却是暗流涌动,波诡云谲。
李昶破获如此大案,皇帝却只是口头嘉奖了一番,并没有其他任何实质性封赏。
对于这个结果,除了于洋这个野路子,没有人觉得奇怪,心腹之人是不需要靠封赏来维系忠诚的,简在帝心要比那些封赏可靠得多。
只有李昶清楚皇帝更深的一层心思,大鱼尚未落网,还不是松气的时候,藩王都有各自的封地,李昶明白,不出三个月,皇帝必然会以别的名义派遣自己外出密查此事,所以不管从哪方面考虑,皇帝都不会让自己在这段时间里坐一个走不脱的位置。
有能力在天子眼皮底下掀动这么大风浪的藩王屈指可数,密谍司此刻必是鱼贯而出,洒向各地,李昶要做的便是静等皇帝的旨意,只是他没有想到,旨意来的这么快。
当刘公公星夜前来宣旨的时候,李昶明白自己的悠闲日子到头了。
老管家领着身披大氅的刘公公进到内廷,刘公公看到李昶和于洋都在后,肃身站定,清了清嗓子道:“李昶于洋接旨。”
他二人连忙掸掸衣裳,伏身跪下齐声道:“臣李昶(于洋)接旨。”
“皇上口谕,爱卿洞察决断,破获悬案,令奸邪无所遁形,无愧君恩,朕心甚慰,只是日前密谍司在青阳密查,发觉有异却始终查无所获,故特命爱卿前去查肃,着令于洋为随行客卿,与爱卿同至青阳,钦此。”
二人齐声应道:“臣领旨。”
刘公公宣完旨赶忙扶起李昶,从怀中取出一物道:“李大人,这是异地查案的提点文书和金牌,你且拿好,届时若遇当地官员阻挠,这便是你开路的利刃,只是内里细节还需李大人亲自探查清楚,另若遇难解之事,可与巡防使高乐相商。”
李昶心中微微诧异,按下心中狐疑躬身道:“刘公公请官家放心,臣定当尽心竭力。”
“如此甚好,那咱家便回宫去了,此事甚急,还望大人尽早出发。”
李昶点头应道:“我和于洋明日便启程赶赴青阳。”
刘公公笑了笑道:“如此甚好,只是李大人免不了又是一番奔波。”
李昶拱拱手道:“我身受君恩,奔波本是理应之事。”
刘公公笑着点点头,便准备告辞回宫。
二人将刘公公送至门外,刘公公摆摆手示意不必再送,他二人止步目送刘公公离去,于洋撇撇嘴埋怨道:“你还真是天生的劳碌命,这下把我又给搭进去了,大冷天的又得跑。”
李昶扭过头似笑非笑的看着他道:“你不是在陛下面前信誓旦旦,说将你所学献于社稷为生平快事么?”
于洋咧咧嘴,不再说活,扭头看到李昶虽嘴角在笑,眉头却紧紧皱起,问道:“怎么?”
李昶道:“陛下虽未在旨意中言明,但我觉得此事恐怕和宫中闹鬼一事有所牵连。”
“怎么?李大人断案都断出未查先觉的能耐了?”
李昶苦笑摇头,他这个损人的毛病啊怕是改不了了。
朝廷向来不愿文武官员结交过密,青阳巡防使为三品武官,管家却有意无意的告诉自己有事需去寻他,看样子密谍司即使没拿到任何实据,也查访到了很棘手的东西。
最关键的地方在于,青阳这个地方水非常深,李昶搓了搓脸,于洋说的没错,自己真的是天生的劳碌命。
两人匆匆准备一番,第二日一早便骑马奔往青阳,老管家目送李昶绝尘而去,犹自嘀咕不停。
“哪有这么使唤人的,大冷天的老爷身子该吃不消了,官家忒也不近人情。”
然而无论他再怎么嘀咕抱怨,该做的事还是得做,李昶于洋一路快马加鞭,向青阳奔去。
“以往查案多少总是有个头绪,这次倒好,稀里糊涂。”于洋骑在马上,嘴里叼着一根从路边拽来的野草忍不住嘀咕。
李昶道:“官家既然让你我来,自然有道理,多听多问多看,只要有破绽就一定无所遁形。”
于洋恨恨吐出口中青草道:“到了官驿,我可得好好休息休息,连日赶路,腿根子火辣辣的疼。”
李昶摇摇头。“我们不去官驿。”
“为何?”
“去了官驿,青阳官署必然知晓,官家旨意含含糊糊,此事与青阳官员怕有很大关联,如果我们初到青阳就被知晓行踪,那么一举一动势必会被别人关注,那样的话,会看不到很多隐藏起来的东西。”
“你的意思是微服私访?”于洋眼睛一亮,跃跃欲试。
李昶不禁微微摇头,身怀回春妙术的跳脱于二少,一丝不苟解剖验尸的于客卿,很难想象这两种性子在一个人身上,随即又微微皱起眉头,他浸淫官场多年,深知其中险恶,能混迹官场的少有庸人,和这些人打交道即使慎之又慎还是难免栽跟头,因此不得不多长个心眼。
两人连日赶路,已然到了青阳境内,时值冬季,田中却青芒遍地,李昶看到遍野的冬小麦,嘴角轻轻扬起。
青阳自古便是产粮重地,黄河的水使得两岸土地格外肥沃,因此这里农桑发达,这也间接的决定了这里成为了朝廷收税重地,朝廷每年有将近三成的税银出自青阳,先帝甚至有过“国之根基在于农,农之冠者属青阳”的盛誉。
一路边走边看,已然到了城郊,于洋看着一路嘴角扬着就没放下过的李昶道:“你看着这一地庄稼似乎心情轻快了很多。”
李昶道:“是啊,只有庄稼好,农户才会吃得饱,农户吃饱了你我这样的官吏才有饭吃,官吏有饭吃才会用心做事,这样国家才会强盛,汇小流而成江海,朝廷社稷看似固若金汤,实则都是这些不起眼的青苗撑着,如今看着这遍地青苗长势良好,我又怎么能不开心?”
于洋听他这么说也不自觉的笑了起来,他初始跟随李昶一是因为断案验尸之事是他专攻之术业,能为死者昭雪,二便是因为李昶心怀百姓,虽执掌生杀大权却悲天悯人,如今见他因所见开心,自然也高兴。
说着话便到了青阳城门前,一阵嘈杂声传来,李昶循声看去,脸上的笑意敛了起来,城门前挤着一群人,李昶甚至看到一个灰头土脸的妇人抱着个几岁的孩子,人群前边喝骂声不绝,几个守卫横着手里的长矛不让这些人进城。
李昶翻身下马,于洋紧随其后,来到城门前轻轻扶起那个被挤的跌坐在地的妇人问道:“这位大嫂,这是怎么了?为何不让你们进城?”
那位妇人紧了紧怀中的孩子,抬头看到李昶身着稠衣,不待回答他所问,扑通一身跪倒在地,呜咽道:“贵人,求求你给口吃的吧,俺的孩儿快饿死了。”
李昶连忙扶起妇人,身后的于洋赶紧从怀里取出自己路上吃的干粮,妇人几乎是抢着接过那个干粮,没头没脸的就往孩子嘴里塞,那孩子把嘴巴张的老大,就差一口把干粮咽到肚子里去了,看得人心酸。
李昶静等着孩子吃完那口干粮才继续问:“这位大嫂,你们是哪里逃难过来的?”
那妇人抬起头,眼里满是感激,开口道:“俺就是青阳人。”
李昶满是诧异,问道:“今秋青阳粮食大丰收,怎么会有难民?”
妇人凄然道:“大丰收不假,可一年足足收了两回粮,哪里还有余粮。”
李昶和于洋对视一眼,均感震惊,一年收两次赋税,这是重罪,谁借的青阳官员泼天的胆子让他们敢如此苛待百姓。
如今正是冬季,家中没有余粮,无怪这些人恓惶到需要进城乞讨。
李昶继续问那个妇人,“往岁可有一年收两次粮这种事?”
那妇人给噎住的孩子拍拍背,抬头道:“没有,只这一年便险些要了我们的命,要年年这样,那还咋活。”
李昶蹙起了眉头,“官府以何名义征收粮食?”
妇人诧异的看李昶一眼,“官府征粮还需要啥名义?”
神情一滞,他为官多年,已经习惯了与官员之间平等对话,任何违制事情都需要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,却忘了眼前的妇人只是个平民百姓,官员与百姓对话,几时又需要什么理由了。
顿了顿道:“那可曾有人耳闻,青阳官衙是因何一年之内征粮两次?”
妇人把孩子咬干粮时不小心洒落的碎屑细细扒拉到一块儿,然后塞到嘴里,这才回答李昶。
“村里人被逼的没了活路,自然会有人向上边反映,里长去县衙询问,官家人只说是前线战事吃紧,粮饷不济,无奈这才一年之内征收两次粮。”
所谓观棋如观人,于洋世家公子,棋术并不差,只是性子不若李昶沉稳,棋风偏招居多,急于眼下得失,因此常是开盘局势大好,然后后边就被李昶不停蚕食,最后露出破绽,被屠大龙。
下到一大半,再次被李昶屠掉一条大龙后,于洋满脸烦躁的把那颗黑子扔到棋盘上,弃子投降了。
深宫闹鬼一事明里终究算是尘埃落定,几个关键人物相继死亡,除却紫阳道长以妖言惑众之罪处斩,玄英观受及牵连,其余明里暗里的人都算是逃过一劫,王长庚和那两位大人也被皇帝无罪开释,皇帝一手雷霆镇宵小,一手慈悲买人心,事情总归是按了下去。
即使有很多觉人得刘妃死的蹊跷,也都藏在了肚子里,没有人愿意在这个当口捋虎须。
朝廷表面上风平浪静,但底下却是暗流涌动,波诡云谲。
李昶破获如此大案,皇帝却只是口头嘉奖了一番,并没有其他任何实质性封赏。
对于这个结果,除了于洋这个野路子,没有人觉得奇怪,心腹之人是不需要靠封赏来维系忠诚的,简在帝心要比那些封赏可靠得多。
只有李昶清楚皇帝更深的一层心思,大鱼尚未落网,还不是松气的时候,藩王都有各自的封地,李昶明白,不出三个月,皇帝必然会以别的名义派遣自己外出密查此事,所以不管从哪方面考虑,皇帝都不会让自己在这段时间里坐一个走不脱的位置。
有能力在天子眼皮底下掀动这么大风浪的藩王屈指可数,密谍司此刻必是鱼贯而出,洒向各地,李昶要做的便是静等皇帝的旨意,只是他没有想到,旨意来的这么快。
当刘公公星夜前来宣旨的时候,李昶明白自己的悠闲日子到头了。
老管家领着身披大氅的刘公公进到内廷,刘公公看到李昶和于洋都在后,肃身站定,清了清嗓子道:“李昶于洋接旨。”
他二人连忙掸掸衣裳,伏身跪下齐声道:“臣李昶(于洋)接旨。”
“皇上口谕,爱卿洞察决断,破获悬案,令奸邪无所遁形,无愧君恩,朕心甚慰,只是日前密谍司在青阳密查,发觉有异却始终查无所获,故特命爱卿前去查肃,着令于洋为随行客卿,与爱卿同至青阳,钦此。”
二人齐声应道:“臣领旨。”
刘公公宣完旨赶忙扶起李昶,从怀中取出一物道:“李大人,这是异地查案的提点文书和金牌,你且拿好,届时若遇当地官员阻挠,这便是你开路的利刃,只是内里细节还需李大人亲自探查清楚,另若遇难解之事,可与巡防使高乐相商。”
李昶心中微微诧异,按下心中狐疑躬身道:“刘公公请官家放心,臣定当尽心竭力。”
“如此甚好,那咱家便回宫去了,此事甚急,还望大人尽早出发。”
李昶点头应道:“我和于洋明日便启程赶赴青阳。”
刘公公笑了笑道:“如此甚好,只是李大人免不了又是一番奔波。”
李昶拱拱手道:“我身受君恩,奔波本是理应之事。”
刘公公笑着点点头,便准备告辞回宫。
二人将刘公公送至门外,刘公公摆摆手示意不必再送,他二人止步目送刘公公离去,于洋撇撇嘴埋怨道:“你还真是天生的劳碌命,这下把我又给搭进去了,大冷天的又得跑。”
李昶扭过头似笑非笑的看着他道:“你不是在陛下面前信誓旦旦,说将你所学献于社稷为生平快事么?”
于洋咧咧嘴,不再说活,扭头看到李昶虽嘴角在笑,眉头却紧紧皱起,问道:“怎么?”
李昶道:“陛下虽未在旨意中言明,但我觉得此事恐怕和宫中闹鬼一事有所牵连。”
“怎么?李大人断案都断出未查先觉的能耐了?”
李昶苦笑摇头,他这个损人的毛病啊怕是改不了了。
朝廷向来不愿文武官员结交过密,青阳巡防使为三品武官,管家却有意无意的告诉自己有事需去寻他,看样子密谍司即使没拿到任何实据,也查访到了很棘手的东西。
最关键的地方在于,青阳这个地方水非常深,李昶搓了搓脸,于洋说的没错,自己真的是天生的劳碌命。
两人匆匆准备一番,第二日一早便骑马奔往青阳,老管家目送李昶绝尘而去,犹自嘀咕不停。
“哪有这么使唤人的,大冷天的老爷身子该吃不消了,官家忒也不近人情。”
然而无论他再怎么嘀咕抱怨,该做的事还是得做,李昶于洋一路快马加鞭,向青阳奔去。
“以往查案多少总是有个头绪,这次倒好,稀里糊涂。”于洋骑在马上,嘴里叼着一根从路边拽来的野草忍不住嘀咕。
李昶道:“官家既然让你我来,自然有道理,多听多问多看,只要有破绽就一定无所遁形。”
于洋恨恨吐出口中青草道:“到了官驿,我可得好好休息休息,连日赶路,腿根子火辣辣的疼。”
李昶摇摇头。“我们不去官驿。”
“为何?”
“去了官驿,青阳官署必然知晓,官家旨意含含糊糊,此事与青阳官员怕有很大关联,如果我们初到青阳就被知晓行踪,那么一举一动势必会被别人关注,那样的话,会看不到很多隐藏起来的东西。”
“你的意思是微服私访?”于洋眼睛一亮,跃跃欲试。
李昶不禁微微摇头,身怀回春妙术的跳脱于二少,一丝不苟解剖验尸的于客卿,很难想象这两种性子在一个人身上,随即又微微皱起眉头,他浸淫官场多年,深知其中险恶,能混迹官场的少有庸人,和这些人打交道即使慎之又慎还是难免栽跟头,因此不得不多长个心眼。
两人连日赶路,已然到了青阳境内,时值冬季,田中却青芒遍地,李昶看到遍野的冬小麦,嘴角轻轻扬起。
青阳自古便是产粮重地,黄河的水使得两岸土地格外肥沃,因此这里农桑发达,这也间接的决定了这里成为了朝廷收税重地,朝廷每年有将近三成的税银出自青阳,先帝甚至有过“国之根基在于农,农之冠者属青阳”的盛誉。
一路边走边看,已然到了城郊,于洋看着一路嘴角扬着就没放下过的李昶道:“你看着这一地庄稼似乎心情轻快了很多。”
李昶道:“是啊,只有庄稼好,农户才会吃得饱,农户吃饱了你我这样的官吏才有饭吃,官吏有饭吃才会用心做事,这样国家才会强盛,汇小流而成江海,朝廷社稷看似固若金汤,实则都是这些不起眼的青苗撑着,如今看着这遍地青苗长势良好,我又怎么能不开心?”
于洋听他这么说也不自觉的笑了起来,他初始跟随李昶一是因为断案验尸之事是他专攻之术业,能为死者昭雪,二便是因为李昶心怀百姓,虽执掌生杀大权却悲天悯人,如今见他因所见开心,自然也高兴。
说着话便到了青阳城门前,一阵嘈杂声传来,李昶循声看去,脸上的笑意敛了起来,城门前挤着一群人,李昶甚至看到一个灰头土脸的妇人抱着个几岁的孩子,人群前边喝骂声不绝,几个守卫横着手里的长矛不让这些人进城。
李昶翻身下马,于洋紧随其后,来到城门前轻轻扶起那个被挤的跌坐在地的妇人问道:“这位大嫂,这是怎么了?为何不让你们进城?”
那位妇人紧了紧怀中的孩子,抬头看到李昶身着稠衣,不待回答他所问,扑通一身跪倒在地,呜咽道:“贵人,求求你给口吃的吧,俺的孩儿快饿死了。”
李昶连忙扶起妇人,身后的于洋赶紧从怀里取出自己路上吃的干粮,妇人几乎是抢着接过那个干粮,没头没脸的就往孩子嘴里塞,那孩子把嘴巴张的老大,就差一口把干粮咽到肚子里去了,看得人心酸。
李昶静等着孩子吃完那口干粮才继续问:“这位大嫂,你们是哪里逃难过来的?”
那妇人抬起头,眼里满是感激,开口道:“俺就是青阳人。”
李昶满是诧异,问道:“今秋青阳粮食大丰收,怎么会有难民?”
妇人凄然道:“大丰收不假,可一年足足收了两回粮,哪里还有余粮。”
李昶和于洋对视一眼,均感震惊,一年收两次赋税,这是重罪,谁借的青阳官员泼天的胆子让他们敢如此苛待百姓。
如今正是冬季,家中没有余粮,无怪这些人恓惶到需要进城乞讨。
李昶继续问那个妇人,“往岁可有一年收两次粮这种事?”
那妇人给噎住的孩子拍拍背,抬头道:“没有,只这一年便险些要了我们的命,要年年这样,那还咋活。”
李昶蹙起了眉头,“官府以何名义征收粮食?”
妇人诧异的看李昶一眼,“官府征粮还需要啥名义?”
神情一滞,他为官多年,已经习惯了与官员之间平等对话,任何违制事情都需要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,却忘了眼前的妇人只是个平民百姓,官员与百姓对话,几时又需要什么理由了。
顿了顿道:“那可曾有人耳闻,青阳官衙是因何一年之内征粮两次?”
妇人把孩子咬干粮时不小心洒落的碎屑细细扒拉到一块儿,然后塞到嘴里,这才回答李昶。
“村里人被逼的没了活路,自然会有人向上边反映,里长去县衙询问,官家人只说是前线战事吃紧,粮饷不济,无奈这才一年之内征收两次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