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0章大国舰队

白白胖胖 2139字 2022-01-09 20:08:36
一时间,不仅仅是华夏,全球都是陷入了对于郑和的讨论中。

只因为他本身的成就,已经不仅仅是华夏的伟大事业,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璀璨明珠。

电台会议室内。

林台长见到这一幕,也是不由心潮澎湃。

他见识到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期的华夏力量,极具包容性的文明,终将走向世界。

见此,薛导的目光中,同样闪烁着点点星光般的色泽。

“我有一种预感,这一期大国风云,和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一样,是结束,也是新的开始!”

......

镜头下如同剪辑的一幕幕画卷般,快速闪动着郑和最后一次,沿途造访诸国,完成宣读皇帝诏书,使四海听闻的任务。

沿途上,锡兰山、满刺加、柯枝、竹步、加异勒……等等东南亚和欧洲古国。

其中,郑和作为一位穆斯林,还特意前往了圣城麦加朝拜一番,聊以自慰日益痛苦的内心。

值得一提是,根据高阳对地图和航线判断。

郑和这一次航行,最远到达非洲南端,接近莫桑比克海峡。

就在他们登上非洲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,当地的酋长也是热情接待了他们。

并且,提供了大量贵重金属,用来交易华夏的瓷器,丝绸。

其中,高阳也是意外收获了一枚鸽子蛋大小的粉红钻石,算是不小的惊喜。

镜头下。

这一刻。

只见,郑和带着高阳走下宝船,来到一处空地上,指着被圈禁在围栏中的高大动物,笑着对高阳说道。

“高先生,且看,那便是我们华夏寻找了上千年的圣兽麒麟。”

听此,高阳则是看着那无辜被捕的长脖子动物,脱口而出道。

“长颈鹿?!”

此刻,似乎终于被人叫对了名称,那高大的长颈鹿险些泪目,咩——的一声就悲惨地叫了出来,仿佛在说。

大哥,可算是有个明白人了,我真不是什么麒麟,放过我吧。

然而,对于那些如获至宝的水手们,可是坚持着自己找到了圣兽麒麟,连忙将其五花大绑,拖回了宝船之上,准备回京献给宣德皇帝。

“哈哈哈,这是一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长颈鹿,估计也是第一只出国旅游的,而且还是公费。”

“长颈鹿:???麒麟竟是我自己?!”

“就很突然,估计长颈鹿都懵逼了,没想到自己都躲在非洲了,还是被抓回大明当麒麟,哈哈。”

与此同时。

观众们看着六百年前,身穿大明官服的官员与非洲部落酋长,通过被称呼为通事的翻译官的翻译下,友好交流的画面。

不少人都是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鲜感,纷纷举起相机,想要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。

然而,这时他们又反应过来,这些不过是虚拟的直播画面,纷纷遗憾的放下相机,感叹道。

“这外交画面,莫名有些喜感,越看越觉得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,是何等英明的决定啊。”

“是啊,不过也正是因为郑和将这个任务完成的太出色了,以至于大明皇帝都以为海上没有任何威胁,因此走向了闭关锁国的老路,殊不知自己却在无形中掉了队……”

“我倒是希望有人能和大明的舰队抗衡一下,这样今后大明的水师,也不会停滞不前。”

“不过话说回来,对于那些曾经帮助我们恢复联合国席位的非洲国家,华夏一直都心怀感恩。”

画面中,镜头变换之间,第七次下西洋,也是踏上了归途。

这一次,郑和的庞大的舰队,停泊在了古里国的港口。

二十年前,郑和第一次下西洋,到达古里时,便收到了热情的招待。

就在港口的不远处,高高伫立着一个巨大的碑亭。

碑石上用这楷书篆刻着一段二十年前郑和来此写下的文字。

文曰:

“其国去中华十万余里,民物咸若,熙皞同风,刻石于兹,永昭万世。”

这也是他,留在异国他乡,唯一的一块纪念碑石。

“没想到再来到这里,已经过去二十年。”

石碑前,郑和说着,语气却是有些虚弱,整个人顿时又剧烈的咳嗽起来。

“咳咳咳,高先生,你说,我还能抗多久啊……”

说着,他脸色更是苍白了几分,整个人神色也是萎靡了不少。

闻言,高阳没有说话,而是扶着他,来到一旁的凉亭中坐下。

他自然清楚,郑和最终病逝于古里,至死,也没能见到故乡一眼。

这一切,似乎就像是无情的命运,在暗中掌控者一切,让人无法逃脱。

眼见他不回答,郑和目光微动,似乎也是明白了什么,叹息一声,脸上反而多了几分洒脱,淡淡说道。

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啊。”

他能够完成这最后一次航行,已经是心满意足并不畏惧死亡的到来。

或许,对于这副残缺身体里的高尚灵魂来说,也是一种解脱。

想到这里,郑和的目光一转,不由看向远处的宝船,目光忧虑地问道。

“先生给的世界地图上,我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,想来也是遗憾啊。”

“高先生,只是不知道,今后,我大明的航线会指向何处?”

听此,高阳看着他迫切的目光,也是明白下西洋对于对方的意义,最3.4终还是开口说道。

“后世梁先生曾言:郑和之后,再无郑和。”

此话一出。

空气凝固一般,无言无声。

镜头下,可以清晰的看到,郑和原本期待的目光,犹如被吹灭的红烛一般,冒着彻骨悲凉的白烟。

在他眼里,下西洋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。

如果自己死后便断送,辛苦二十年建立的航道成果付之东流。

他,死不瞑目。

在郑和的心中,自己始终肩负着明朝的大国使命。

堂堂华夏要让四海八方。

来贺!

想不到,这一切竟是如此这般残酷。

沉默良久,郑和似乎已经平静了下来,只是感觉脸上的皱纹愈发深刻,透露出无法言喻的悲伤。

他一双黯淡的目光看向高阳,如同孩子般固执地说道。

“高先生,可否一见日后华夏西洋。”

“可是中华难道就永远固守土地,永远不走向大海了吗?”

就这么走了,他不甘心!

他也不相信堂堂大明,会止步于此。

见此,高阳也是深呼一口气,郑重地说道。

“也好,郑和大人。”

“请随晚辈一起,见证海洋之上,华夏数百年激荡风云。”